墓地1142019-12-11 15:06:15风水 墓地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古人把这门知识叫“风水之术”。
“风水”并不完全是迷信。“风水”也称“堪舆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古人认为“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风水是一门关乎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选址原则,以及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
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里面有一些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的城镇而已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最早的环境科学。
在风水堪舆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都含有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在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上,比西方建筑的艺术造诣和成就要高得多。
一、风水是什么
何谓“风水”?晋代风水大师郭璞说过:“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生物,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可是大自然创造的环境,并不都适宜人类居住。比如那些沼泽地带,沙漠地区,戈壁滩头,就不适宜人类生存。因此必须要承认,地球上的环境是不均衡的,有好的、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也有不太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因此,为人类本身寻找一处舒适便利、温暖向阳、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风水”学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风水学说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易经》,分为“形法”和“理法”两大类。"形法"择址选形,"理法"确定方位格局。其下又分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但都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三大原则。它包含了古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等诸多内容。
二、怎样选择风水
“风水”有选址五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觅龙”就是对山脉等地势的走势进行一个基本的判断,“察砂”是对周边环境的考察,“观水”是对周边水流的大小、水质的优劣进行检查,“点穴”是选定具体位置,“取向”是确定建筑的朝向。这五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是对环境中的地形、水流、生态、方位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实际上是朴素的地理学、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综合。
什么样的风水才是好风水?一般来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就是好风水。如果建筑后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山,山体双圆润端正,那就是风水中的“玄武垂头”,从地势上说就是上上之选。当然,如果背后的山东西还有两个小峰,比主峰低一些,并且对主峰下的建筑有一个环抱之势,那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种地势,藏风聚气,左右小峰是左辅右弼,大利主宅。
房屋建造不但要背山,还要面水。这个水要求从住宅前方流过,对岸有个小土山的为第一等。在风水学说中,宅前河流对岸的小山是风水中的“案山”,是“朱雀翔舞”之态。在这个三山环抱,面对水流的地形中央,寻得平坦开阔之处,与前后两山中轴线之中心点,便是“龙穴”,是集天地万物精华之所在。
正是因为中国风水学说的指引,中国古代许多王城都是坐落在这一类的地理环境之中。南京、长安、北京都符合风水中的宝地的要求,而历代帝王陵墓更是坐落在龙穴之上。
三、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是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郭洞村边有一座龙山,海拔390米,是浙江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郭洞村正对鳌鱼山,集山川之秀,汇诡奇之景,三面山环如障,双溪汇注,乃是风水学说中难得一见的福地。村前双溪汇合,上有一座回龙桥跨溪而建,把这块宝地的风水包裹得严严实实。按照风水之说,"山为龙山,住则龙回,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所以有“江南第一风水村”之誉。在这个风水宝地,小小的郭洞村耕读传家,仅清代便出现了一百多位秀才,十余名举人、进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正是因为这里"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才将其列为第一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古代风水学说解决了古代建筑空间环境上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整体问题,注重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巧妙结合,显示出一种和谐之美。
从今天的角度上来说,风水上的宝地都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的地方。建筑后面的山可以抵挡冬季的寒风,而面对河流,又可以降低夏日的炎热。建筑地处植被茂盛的环境,既能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这些结合在一起,就造就了一个在机生态环境。这就是风水宝地,也是适宜居住的居住地。
风水,并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环境的一种认识。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到城市选址布局、小到村落民居建设中,都能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建设方式。风水理论指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作顺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滚滚,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有利于居住,并且住得健康长寿。